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录 |  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学科建设) > 课程思政专栏 > 正文

践行课程思政,感受电磁魅力-《电磁场与电磁波》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

【编辑:杨守磊 | 日期:2022-03-12 | 浏览次数:次】

信息时代,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应用无处不在。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通常为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本科生开设。

《电磁场与电磁波》作为菠萝蜜线路一线路二十八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硕和“材料与化工”专硕研究生的学位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利用电磁场(波)知识分析和解决材料研究领域相关电磁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将来材料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该课程教学内容不仅涉及电磁场电磁波基本理论,还涉及电磁场(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电磁功能材料以及电磁模拟仿真方法。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涉及大量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家精神等,蕴含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文精神。课程团队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遵循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政建设理念,通过知识拓展、案例教学、科技成果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有机融合。

(1)从电磁学发展史出发,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在电磁理论的建立过程中,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努力和坚持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著名电磁科学家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科学精神是良好的德育素材。课程团队灵活搭建知识点和人文思政元素之间联系的桥梁,挖掘科学家所拥有的巨大教育力量,用他们正确的思想启迪学生,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优良的行为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2)从先进科学技术出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过程中,课程团队把一些前沿进展、前沿课题引入教学过程,多纬度、多层面展示电磁学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促进学生了解基础知识与前沿的衔接,提升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例如通过电磁炮、北斗卫星、天眼、隐身材料、超材料等案例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进一步通过介绍我国在电磁学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科技报国的责任意识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3)综合应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思政教学效果。课程团队借助“泛雅超星平台+多媒体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线上观看视频、学习知识点,自主预习。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任课教师利用课前和课间时间,播放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视频素材,使学生在休息的同时接受“三观”塑造和精神的洗礼。例如讲授电磁场基本理论时,播放电磁场能造成时空弯曲吗、科普中国·科学百科之电磁弹射等视频;讲授电磁波传播和辐射时,播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视频;讲授电磁场与物质相互作用时,播放大国重器之光启技术等。这些视频向学生传达了更多感官信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4)实践环节融入思政理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分组讨论,撰写调研报告,培养他们与人协作、团结互助的品质。不同的分工,同样的责任!在模拟仿真实验阶段,通过引入哈工大和哈工程因涉及美国“实体清单”被禁用计算机软件MATLAB的事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实验环节引导学生利用电磁模拟仿真技术解决电磁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具体问题,不仅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严谨、敬业的品质,在实践中学习并践行工匠精神。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团队在建设思政示范课程阶段,通过收集整理案例、成果,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完善教学内容、教案,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改善课程评价机制,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的有机融合。在超星平台建设《电磁场与电磁波》线上课程,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授课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目前整理课程思政案例21条,涵盖了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助力材料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